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成都大学人体馆)
成大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因为捐赠:他们死了,器官还活着(图)

来源: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 浏览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谁能虽死犹生?遗体捐赠者!他们或被摘取器官救人,让生命在他人的生命中继续精彩;或被制成标本,让学医者入门,供研究者探索,为医学发展铺路。2000年,太原市红十字会率先在山西省展开遗体捐赠工作。截至2011年底,有186人登记捐赠遗体,120人登记捐赠眼角膜,35位志愿者完成了遗体捐赠。日前,登记捐赠遗体者超过200人。仅从登记者数字上看,这项需要人人参与的社会事业,在12年历史中走得缓慢,让更多人参与这一社会公益事情,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遗体捐赠。


  太原市红十字会:遗体捐赠意义深远

  “一把火,都烧没了。而捐赠遗体则不一样,它可以为其他病人移植有用的器官,也可以做成标本供医学上多年应用研究。”太原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田兆渠说,遗体捐赠意义深远,首先,在现有殡葬风俗中,死者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都会对在世的亲属形成经济负担。比如政府推行的火化,火化费不可少,骨灰的保存也需要费用,安放骨灰总需要有一席之地。第二是尸体是非常有用的资源,但现在被利用的遗体太少。

  田兆渠说,太原市遗体损献工作开展12年来,有志捐赠遗体者在人群中仍是凤毛麟角,这与宣传少有关,“群众不知道这回事,有捐赠想法也找不到地方,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实现愿望。再者,捐赠是自发行为,应该有政府层面的倡导。第三,捐赠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水平境界,决定了他对遗体捐赠的认同。第四,捐赠者亲属不同意,捐赠无法进行下去。”

  我们应该如何捐赠自己的遗体?田兆渠说,除国家指定的一、二级传染病患者,任何人都可以进行遗体捐赠。有意者可书写捐赠申请,到当地红十字会填写申请登记表,同时需要直系亲属签名,最后由红十字会盖章备案。这样,捐赠申请者百年之后,申请者的亲属与红十字会联系,就可以实现遗体捐赠。

  遗体捐赠是个体行为,但目前还需要直系亲属签字同意。这是怎么回事呢?田兆渠说,从法律上讲,个体行为不需要任何人同意与否都可进行,从伦理道德上讲,生者应该尊重逝者的遗愿,但实际操作中,会有生者以不知道逝者有捐赠意愿而将遗体直接进行火化等处理的情况发生,亲属签字其实是为了让捐赠者最终实现愿望。在2010年之前,遗体捐赠申请者还需要通过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现在,这道程序已经取消。

  田兆渠介绍,因为遗体捐赠,捐赠者家属不会有骨灰等寄托思念的载体,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太原市遗体志愿捐赠者纪念园在天龙山仙居园落成,遗体捐赠者的姓名被镌刻在纪念碑上。2012年3月30日,太原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在纪念园举办“生命在奉献中延续”纪念活动,同时确立每年4月1日为太原市遗体捐赠纪念日,以后每年都将举行缅怀遗体捐赠者的纪念活动。

  仙居园客户服务部范萍萍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将尽力维护纪念园,并将开通网上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遗体捐赠这一造福人类的善举。

  遗体捐赠者:每个人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霍可义:一天办好捐赠手续

  霍可义是位普通的人民警察。2010年7月16日,他用一天时间办好了遗体捐赠手续。现在,他的母亲和一位朋友的姑姑,在他的影响下也要捐赠遗体。

  1966年出生的霍可义从警28年,见过各种“死”。他说,经警方处理的自然死亡者,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尸体处置方法多样,有的火化,有的掩埋,也有的送到医学机构。“大部分无主尸体都没被有效利用。”

  霍可义的捐赠遗体堪称神速。2010年,他看到曾在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工作的姑夫写的遗嘱第一,火化前不通知他乡的亲朋,以免大家长途劳顿;第二,不买墓地、不立墓碑,儿女学习、工作、生活都好就是对他对大的孝敬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拿着这份遗嘱去了在公路局工作的姑姑家,向他们炫耀这位姑夫高尚的思想境界,不想姑姑告他,“你姑夫已经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霍可义怦然心动:老人都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自己也可以做到。风风火火的他马上把要捐遗体的决定告诉妻儿。“孩子非常同意。但老婆掉泪了,让我给她几天时间考虑。”为了尽快办理手续,霍可义当天就请妻儿到外面“开荤”,“在饭桌上就都把字签了。”霍可义是这样说服妻子的:“第一,捐赠与否,是否与死亡时间有关。第二,谁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后?既然是做公益慈善之事,就要早一点表达我们的意愿。”妻子无语。这种情况下,霍可义“上午领表,中午让老婆娃娃签字,下午办公证手续,一天时间就办好了捐赠手续。”

  在霍可义宣传影响下,他80多岁的母亲提出要捐赠遗体。他一位朋友的姑姑也在他的宣讲中,提出捐赠遗体。“孩子们还不太同意,我慢慢做工作,但总有一天要办手续。”这位70多岁的老人在电话中告诉霍可义。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霍可义成了遗体捐赠圈内的名人。2011年4月11日,霍可义在太原市遗体捐赠者纪念碑落成暨揭碑仪式上向公众发出《遗体捐赠倡议书》。

  霍可义是共产党员,他说共产党是唯物的无神论者,是中华民族的先锋,“带头做捐赠遗体这样的公益事业是应该的。遗体捐赠也是延续生命,保有我们身体尊严最好的方法。”

  霍可义也批评一些不尊重捐赠者意愿的亲属。“有些捐赠者的家属,把死者的遗体捐赠后,又搞个衣冠冢,这不是违背捐赠者的意愿吗?”

  80后臧静:提早规划人生

  臧静是霍可义向记者推荐的一位80后遗体捐赠者。“我这么大年纪了,看书多,又有人生阅历,对生死看得开是应该的。我觉得臧静,这位年轻人也能像我们一样看待人生,太不简单了。她才是英雄!”霍可义说。

  1988年出生的臧静2010年即成为太原市的遗体捐赠者。目前,她是太原某售楼部的客服。她说,她一直想做一些慈善、公益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人人可以捐赠遗体,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人生选择,于是就去申请登记了。

  做遗体捐赠申请需要亲属签字,臧静说,她的母亲是位非常善良的女性,内心对做遗体捐赠这类大爱无私的事情很赞成,也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因此听到女儿的请求后,没多考虑就答应了。

  “做为年轻人,我们要提前估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包括身后事。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没把自己看得多高尚,就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多做好事。”臧静说。

  完成遗体捐献者:他们虽死犹生

  2岁捐赠者:父母专程捐赠

  在太原市遗体捐赠志愿者中,一个2岁的孩子成为完成捐赠的年龄最小者。田兆渠没有透露孩子的姓名、籍贯。他说,这是2006年发生的事,已与孩子的父母失去联系。

  据介绍,这位孩子患有特殊的先天性心脏病,从外地到太原看病,辗转多家医院,都无医治良方。一家医院的儿科教授对他的父母说,孩子的心脏特殊,有研究价值。父母无奈带着孩子回家等待死神的裁决。孩子死亡后,他们专程赶到太原,在太原市红十字会的见证下,将孩子的遗体捐赠给了一家医学机构。

  田兆渠介绍,在他们接受的捐赠申请中,还有7岁、十几岁的孩子。

  韩酉风:家属尊重她的决定

  韩酉风2009年11月去世时只有39岁。“她的人生是痛苦的。”4月10日晚,在太原市山姆士超市打工的冯福晋告诉记者,妻子韩酉风和他一样,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但被脑神经瘤折磨了10年,“发病后就在太原和北京的医院求医,但没有一家医院有医治方法。”2005年,韩酉风从电视中看到遗体捐赠的报道后,向丈夫提出捐赠要求。突不破传统观念的冯福晋一直拒绝,但在2009年5月,他同意了妻子的要求。“这是她最后的愿望,我不能阻止。”冯福晋说,他现在都不能理解人死后连骨灰都留不下,没有思念寄托的事情。“她是个好人。”几位韩酉风的邻居说,他们很为她无私的精神所感动。与冯福晋女儿同龄的一位姑娘告诉记者,韩阿姨的决定是伟大的。但问到是否愿意捐赠遗体或部分器官,他们都摇头。

  王燕华:她的精神鼓舞着我们

  “4月1日是太原市首个遗体捐赠者纪念日,这使我想起我的残疾好友王燕华,她也是我市实现遗体捐赠者之一,特写此文以示对她的怀念……”日前,一位叫李共和的残疾人给记者发来上述900余字的短信。

  王燕华是位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但她自食其力,成为周边残疾人学习的楷模。本报在2009年曾以《创造奇迹:太原“张海迪”笑对绝症》为题,对其事迹作连续报道。共和即是在她影响下坚强地凭借自力养家糊口的残疾人。她说,是王燕华让她有了做残而不废之人的信念。

  李共和说,给记者短信是她在收看太原市将每年4月1日定为太原市遗体捐赠纪念日后,连夜写就的祭文,“王燕华虽然已经去世3年,但她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和身边的残疾人。”

  遗体接收单位:应大力营造捐赠氛围

  爱尔眼科医院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眼科医疗机构。2010年8月,太原市“红十字眼角膜接收站”在太原爱尔眼科医院挂牌。因为有捐赠的眼角膜,该院近日为一位来自河北的农民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这种移植手术在太原爱尔眼科医院做得并不多。该院有关工作人员透露,一年只能做七八例,原因是供体不足。

  该院主任刘利是眼角膜移植手术实施者之一。她说,山西有非常多的病人需要移植眼角膜,但由于没有供体,不仅患者流失很多,医生对这份工作也热情不足。

  刘利介绍,国内长沙等地为遗体捐赠者立碑,提供殡葬服务,营造了不错的捐赠氛围。她认为,山西应该向外地学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捐赠器官的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 (C)2017-2021  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龙泉驿成洛大道成都大学医学院  Tel: 028-84616301
 E-mail: support@cdurtg.com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