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成都大学人体馆)
成大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8旬老人捐献遗体:不大办丧事 让我静悄悄地走

来源: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 浏览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在新区人民医院一楼肿瘤科住院部,86岁的苏昌孝插着氧气管,身子极度消瘦细如竹竿,手臂上布满青筋,斜靠在病床上,在静静地等待着她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


  女儿冯霜说,苏昌孝身上癌细胞现已扩散,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只能依靠药物缓解疼痛,整日输营养液维持体征,但她的意志仍然清晰,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后可以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生命尾声 萌发捐献遗体想法


  2011年,80岁高龄的苏昌孝被诊出甲状腺癌。“没什么好害怕的,我这是遵循自然规律。”当知道自己患癌时,苏昌孝淡淡一笑,坦然面对。


  2016年,已接受了两次手术的苏昌孝无意中在天津电视台一档节目中看到有关遗体捐献的介绍,当时她就萌发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


  “我从杂志上了解到,美国捐献的遗体占医学教学材料的百分之几十,而我国捐献的遗体仅占百分之一二,教学材料根本不够。”这让苏昌孝捐献遗体的想法更加强烈,愈发坚定。“虽然我老了,我的身体没用了,但把我的身体拿去,为医学教学提供材料也行。”


  “当时母亲告知我,她想要捐献遗体时,我一点也不惊奇,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都很支持母亲。”冯霜说,“社会在进步,国家、政府也在大力提倡文明安葬。作为一名退休的公职人员,我觉得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为大家做一个表率,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一己之力


  感染带动身边的人


  2016年5月,在苏昌孝带动下,女儿冯霜和丈夫也去永川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在办理遗体捐献时,苏昌孝发现,整个永川区去年一年来办理遗体捐献的人数仅有15人,愿捐的人少之又少。


  苏昌孝喜欢唱歌,早年和歌友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唱歌团队,在得知苏昌孝办理捐献遗体之后,歌友们纷纷表示支持,其中还有一两个歌友在苏昌孝动员下,也决定办理遗体捐赠。


  “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在处理身后事的常见做法,纵使大多数人支持苏昌孝的做法,但依然有人无法理解。


  为了更好地照顾苏昌孝的身体,苏昌孝子女们为她请了一个保姆,苏昌孝在动员保姆投身到遗体捐献事业中时,保姆却告诉苏昌孝,自己完全无法理解苏昌孝的想法和举动,甚至“好心”提醒,遗体捐赠即是等你死后,你的身体被拿去千刀万剐。


  “皆是世俗观念,无论我怎样劝说,她就是无法理解。”面对如此固执的保姆,苏昌孝不知如何去面对,就在不久前,保姆辞职了。




苏昌孝老人生病前喜欢四处旅游,生病后她决定捐献遗体。


  最大心愿


  子女微笑着送别她


  今年1月,苏昌孝病情加剧,癌症晚期已转移扩散至肺部,每天只能依靠药物缓解疼痛,话稍稍说多了就有一些吃力。病床一侧方桌上放着一个水杯,里面插有一支吸管,她只能通过吸管喝水和整日输营养液维持体征。


  “没住院之前母亲常去公园唱歌,之后因为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唱不了歌了,但母亲还是每天去歌唱团,听听别人唱她也觉得很高兴。”冯霜告诉记者,在与癌症抗争的7年中,苏昌孝一直保持着乐观心态,时常劝导子女这是自然规律,不用害怕,也不用担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昌孝弥留之际有两个最大心愿,一是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二是走了之后,子女不要吹吹打打,不搭棚办丧事,让自己静悄悄地走。以后每年来遗体捐赠纪念碑悼念时,记得在碑前放上一束黄色玫瑰,这是自己一辈子最喜欢的花,乳白、纯洁,如同自己的性格。


  本报记者 刘小菡 见习记者 陈滢云


  记者手记


  你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稍纵即逝,当按自然规律走到生命终点时,承载生命的肉体该如何处置?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更显宝贵。然而,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却是把已终结了的生命在多位患者身上得以延续。


  眼下,破除传统的伦理思想是自愿捐献遗体(角膜)、器官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你我从认识层面上突破这精神枷锁,才能正确对待器官捐献问题。


  其实,你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版权所有 (C)2017-2021  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龙泉驿成洛大道成都大学医学院  Tel: 028-84616301
 E-mail: support@cdurtg.com 流量统计:




微信公众号